从昔日小渔村到今日大都市,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认真抢抓“双区”驱动、“双改”示范等重大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一直以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工作部署,主动适应超大型城市安全发展新形势新战略新要求,从“防、管、控、应”四个维度开展业务顶层设计,全力构建全主体协同治理、全要素系统防控、全过程闭环管理、全周期数字赋能的应急管理新模式,积极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发展新路径。“构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等三项创新举措获国家发改委推广,被列入首批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平台建设试点,科技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一连串扎实有效的工作为深圳“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等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崔璨
奋斗岁月
强化科技赋能实现城市安全运行“一网统管”
去年12月8日,深圳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集风险管控、监测预警、值班值守、应急指挥等多功能于一体,旨在建立城市安全风险感知监测网络,建设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应用专题,全市一盘棋加强生命线工程、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及高危企业等重点领域前端感知设备建设,构建“1+11+N”(1个市级综合监测、11个区域监测、N个行业领域监测)感知监测体系,实现城市安全全要素动态感知监测,推进城市安全数据治理,实现城市安全运行“一网统管”。
走进该指挥中心,全市人员密集区、道路交通、重要港口、重大危险源、危化品场所,都有值班人员紧盯屏幕进行场景式的密切监测。
假如市民在加油站想找个角落悄悄抽根烟怎么办?危化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实时识别智能研判,会立即发出预警,提醒现场工作人员制止行为人……“围绕打造护航深圳安全发展的‘智慧大脑’这个目标,我们研发建设了指挥中心,并根据情况不断迭代升级。”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涵洞积水接近20厘米,请谨慎通行。”这是6月7日凌晨,罗湖区应急管理局三防办工作人员杨自文收到的预警信息,预警信息提及的涵洞位于罗湖区罗芳立交桥下。杨自文介绍,当涵洞积水达到预警值时,声光报警器会发出语音提示和警笛声,LED显示屏会显示红色警示文字,提醒过往人员车辆注意安全,同时分级别向相关责任部门人员自动发送报警信息,提醒责任部门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技术赋能应急管理,在深圳已是常态。深圳市依托监测预警平台和数字化预案系统,打造集扁平化、智能化、情指行于一体的联合指挥作战平台,形成“一触即发、万箭齐发、预案先行、令行禁止”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一键联动指挥应战。同时,通过建立灾害事故研判预警与资源调度联动机制,对综合预警预判可能发生的灾害事件,提前预置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装备,提前疏散和转移危险区域人员。
打造韧性城市全面建设深圳综合减灾社区
作为南方的滨海城市,深圳面临着台风、暴雨、海啸等滨海城市特有的灾害风险。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单元,既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推进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标准化建设,是夯实城市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的重要环节。
深圳是全国最早开展减灾社区建设的城市之一,2007年以来就启动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今年9月1日,深圳地方标准《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实施。《指南》由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明确了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工作中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风险治理、预案编制与演练、应急保障、宣传教育、亮点建设等7大类33小类的创建内容及13条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工作要求,为开展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工作提供指导。
同时,《指南》提出了推进基层综合减灾“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建设的工作目标,以期推动实现基层科学应备、适时应变、精准应灾,全面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确保每个社区都有防灾减灾救灾主题宣教场地、建立常态化应急值守队伍、2公里范围内设有专门的医疗救护站、配备定量的AED、建立“应急第一响应人”机制、使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等。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指南》将作为深圳完成综合减灾社区创建后,社区自行维护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可以切实解决现有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推进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将有力地推动深圳基层综合减灾工作的蓬勃发展。
此外,《指南》还鼓励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比如,在重点风险区域配置监测预警设备设施,与气象预警信息系统、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等各类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实时监控辖区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火灾、高空坠物等风险。
今年8月,《指南》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入第八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
广泛发动群众全力构筑城市应急人民防线
7月30日上午,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举行“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开班仪式,正式启动“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按照工作计划,深圳今年将培训考核不少于1万名“应急第一响应人”,覆盖全市住宅小区、社区、学校、大型商场、农贸市场、高层建筑等重点场所,将有效提高社会公众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
据介绍,“应急第一响应人”培训采用线上理论培训和线下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包含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应急避难与现场疏散、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上报、事故基础知识及应对、消防安全与火灾应对、灾后初期搜索与营救、应急救护等7大板块内容。
预计,到2024年底,深圳市将累计培训考核人数不少于3万名,实现全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平均每万人有不少于15名“应急第一响应人”,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各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场所以及街道、社区的“应急第一响应人”网络体系,持续发挥“应急第一响应人”的应急处置作用。
“应急第一响应人”是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之前先到达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现场,开展现场疏导、自救互救、信息收集上报等初期就近应急处置工作的志愿者,是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辅助力量。为实现队伍建设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创新引入志愿者管理机制,委托深圳市公共安全义工联合会开展日常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第一响应人”复训、演练、志愿服务等制度,并为队伍成员配发统一标识马甲,配置专业装备,提高人员应急处突过程中的可识别度。为强化社会协同、服务民生作用,携手团市委、美团公司等多元力量,利用U站、买菜站点打造市民群众身边的“应急便民服务站”,实现人员、物资、专业设备等资源的下沉和多点覆盖,共同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开发建设“应急第一响应人”指挥调度系统,设置“应急第一响应人”实时点位分布、突发事件上报、现场处置、指挥调度等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人、事件、应急装备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响应、第一救援”的应急处置效果。
赓续奋斗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圳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双改”示范效应,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也是机构改革之后,绘制应急管理事业宏伟蓝图的第一个五年,必须深刻认识城市安全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城市应急管理先进经验,构建无缝衔接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治保障体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提升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2月28日,深圳发布《深圳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全市未来5年应急管理工作目标、发展策略、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为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深圳要建成更高标准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更高质量的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现代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应急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安全发展城市范例,基本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适应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初步实现善治安全、本质安全、智慧安全。除了明确总体目标,《规划》还明确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三个领域的38个分类目标指标,各分类指标均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
《规划》还提出全面构建超大型城市应急管理新范式,形成四大发展策略、四大方面能力体系、五大重点工程的“4+4+5”规划框架设计。即坚持“全主体协同治理、全要素系统防控、全过程闭环管理、全周期数字赋能”4项发展策略,基于“防、管、控、应”4个维度的能力体系,以及打造安全文化示范引领工程、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工程、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一库、四平台”信息化建设工程、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五大重点工程,系统科学规划了未来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接下来,深圳市应急管理部门将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实施、评估、考核方案,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一线案例
深圳启动工贸行业
安全生产专项行动
深圳市工贸企业基数大,涉及粉尘涉爆等重点领域企业点多面广,防止重大事故及排查安全隐患一直是全市应急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笔者从市应急局了解到,深圳推进工贸行业安全生产专项“百日清零行动”取得实效。5月24日至7月25日,已完成全市3家铝加工(深井铸造)企业和355家粉尘涉爆(涉粉作业10人以上)企业第一轮全覆盖专项执法检查,共查出涉铝加工(深井铸造)重点整治事项(下称“铝七条”)隐患6条、涉粉尘涉爆企业重点整治事项(下称“粉六条”)隐患76条,发出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76份,责令停产停业整顿1家。
据悉,为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贸行业重点整治事项清零任务,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百日清零行动”工作部署,成立“百日清零行动”工作专班,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强化组织领导、技术支撑、执法检查、督导抽查,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全市“百日清零行动”工作专班组长马鸿雁表示,“百日清零行动”是落实“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是防范事故的治本之策。全市及各区应急管理局要突出将执法作为化解安全风险、防范遏制事故的重要手段,严格落实省厅五项具体要求,严查严处重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把“百日清零行动”向纵深推进,确保实现“铝七条”“粉六条”重大事故隐患全部清零。
下一步,深圳市将严格按照国家、省工作部署和会议精神,压紧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细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加强重点企业巡查检查,杜绝隐患回潮;组织专家力量,对重点企业进行“铝七条”“粉六条”再回炉、再诊断,确保实现重大事故隐患全部清零;对存在“铝七条”“粉六条”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未整改到位、隐患逾期不整改、问题反复的企业,严格落实执法措施,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清零,进一步稳固全市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形势。
数读
●目前,深圳全市登记在册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共684处。由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或场所装修、改造,部分场所暂不适宜作为避难场所使用
●可用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共625处,深汕特别合作区临时室内避险场所65处
●自2007年启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以来,深圳市662个社区中已有165个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深圳市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在城市安全发展和安全生产、消防、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等方面开展创新立法,着力构建“1+4”城市安全法规体系
●2014年至2021年,深圳通过巨灾保险,累计救助13.93万人次,支付救助款1910.58万元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